0441-1
十二月二十八日自大连湾至奉天.观日俄战处
三日扣舷歌小海,登车始觉入辽东(1)。汉廷谁解施中策,广武空嗟斗两雄(2)。斜日高原犹血色,层冰断岸自悲风(3)。幼安踪迹殊难测,见尾神龙论未工(4)。
【笺注】
据《郑孝胥日记》,郑孝胥于宣统元年十二月廿七日(1910年2月6日)七点由沪乘船赴奉天,次日行海上,廿九日七点船泊大连湾,十二点登火车前往奉天。在车中写此七律一首。
此诗描写了路经日俄战场所生的对清廷对策不当的感慨以及自己来辽东不被人理解而又有些自傲的心态。
(1)“三日”二句:三天放行海上,扣舷歌唱着小海唱,登上火车才感觉到进入了辽东。
“三日”,此指船上的第三天,即十二月二十八日。
“扣舷”,手击船边。多用为歌吟的节拍。唐王维《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诗:“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
“小海”,小海唱,古代吴人悼念伍子胥的歌曲。《晋书·隐逸传·夏统》:“伍子胥諫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亦省称“小海”。宋苏轼《复次放鱼前韵答赵承议陈教授》:“为君更唤木肠儿,脚扣两舷歌《小海》。”
首联描写三日航行又登车至辽东的情景。
(2)“汉廷”二句:朝廷中谁懂得实施恰当的对策?犹如阮籍在广武山徒然叹息两强相斗!
“汉廷”句,语出《汉书·匈奴传下》:王莽伐匈奴,“莽将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馀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
“中策”,谓对策合格。清叶廷琯《吹网录·守海盐县主簿王顼妻墓志铭》:“五代祖以文学中策,累资为长洲令。”此指日俄战争时,中国应持的策略。
“广武空嗟”,世无英雄之叹。语出《三国志·魏志·阮籍传》“官至步兵校尉”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乃嘆曰:'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乎!’”宋苏轼《甘露寺》诗:“聊兴广武嘆,不待雍门弹。”
“两雄”,两强。《汉书·南粤传》:“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此比喻日俄相争。
颔联抒发对日俄战争中国所持政策的不当的深切无奈的感叹。
(3)“斜日”二句:高原上的落日倾斜,还是血红的颜色;江岸绝壁,层冰堆积,尽自刮着悲风。
颈联描写所见日俄战场景色,涂上一层悲凉色彩。
(4)“幼安”二句:我如管幼安辽东的踪迹,人们尤为难以猜测,神龙能看见龙尾,这样的议论太没谱!
“幼安”,《三国志·魏书·管宁传》:“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年十六丧父,……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友,俱游学于异国,并敬善陈仲弓。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
“见尾神龙”,显现出尾的神龙,比喻不可能之事。语出清赵执信《谈龙录》:“昉思(洪升)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
“未工”,不擅长。工,擅长。
尾联抒发自己来辽东的行为犹如管宁,不被理解而又有些自傲的心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公司行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